關於音樂治療 關於音樂治療臺北市立陽明醫院精神科 周勵志主任 音樂治療是一種運用音樂來改善人類的生理、心理症狀及不當行為的治療方法。 音樂,其實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所使用的語言、所發出的聲音、以及自然界所有的聲響,都可以稱之為「音樂」。語言的抑揚頓挫,就如同音樂一般地具有旋律性;假使我們所聽到的聲音都是同一個調調兒,,一點高低起伏也沒有,那不是十分地無趣嗎? 人類在生活中不斷地求進步,發明語言、使用語言,甚至模仿自然界的種種聲音,也就開始有了「音樂」。原始的音樂經過了世世代代的發展與演變,形成今日的音樂藝術。音樂在人類歷史上,有時被用來傳達訊息、有時用來激勵士氣、又有時成為與神取得連繫的一種方式。當然,在醫學尚未發達以前,音樂也曾經被巫師和宗教人員用來作為治療的工具。 在十五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現代醫學開始突飛猛進;於是醫學便逐漸朝向純粹科學方面發展,而音樂則趨向純粹藝術方面進展。音樂與醫學之間的關係就從這個時候開始分家。直到十九世紀初期,歐洲有一群精神科醫師發現,有些病患對於種種刺激都沒有反應,唯獨卻對音樂有感受力。此後,音樂和醫學的連結又漸漸地被重視。本世紀初,歐美各國的殘障機構、教養院及、特殊教育學校也開始運用音樂來改善殘障兒童和成人的各種困擾,而且成效相當良好。近代專業「音樂治療」的發展,則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當時在英、美的榮民醫院裡,有一些肢體受傷的軍人和一些有情緒困擾的患者,醫療人員發現音樂對這些病患的病情有十分正面的作用。於是,醫療人員便開始與音樂教育界合作,一同來幫助這些病患改善他們的困擾. 事實上,音樂確實有一些特性,使它能夠成為良好而且有效的治療工具: 音樂能直接影響一個人的內在感情; 音樂能使一個人得到對「美」的滿足感; 音樂能誘發一個人的活動力; 音樂是多元性的; 音樂是一種非語言的溝通工具; 音樂有一定的構造性與組織性; 音樂活動能使一個人感到自我滿足; 音樂活動能促進一個人統合運動機能; 音樂活動能幫助一個人宣洩內在的情緒; 團體音樂活動能幫助促進人際關係。 當然,音樂治療也有其限制,因此若能與其他的專業人員合作,必能大大地提高它的治療效果;合格的音樂治療師若成為治療團隊的一員,就能將音樂治療的功能運用到最佳的境界。音樂治療能對現有的醫療方式提供相當多輔助功效,也能協助建立醫病間相互信賴的關係,使治療成功的可能性也跟著增加。 目前從文獻上可以看到的音樂的療效,至少包括有,幫助精神科病人提昇情緒及鬆弛肌肉;對心臟病及高血壓的病人,聆聽詳和的音樂有助於改變病人的心跳速度及血壓指數,並對呼吸頻率、新陳代謝有顯著的影響;對於長期受慢性疾病煎熬的病人;柔和的音樂也能夠減少他們對疾病的焦慮……等等。而且,音樂治療的潛力與適用範為目前正由各專業領域的研究人員積極開發中。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趨勢代表醫療已不再祇是藥丸、針筒、手術刀,是同時關照身、心、靈的整體醫治。惟有當這樣的理念廣被採用之後,人們的健康才能真正的完整。
.